图片
国学经典,共学勉之
图片
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为宋神宗所撰的编年体史书,汇集千年治乱得失。若只是读史,容易停留在朝代兴替的表层;若能于只言片语中,见人心之幽微、识用人之道、察世情之曲折,反观自身处世立身的种种,方不负“资治”二字。
图片
图片
01.
圣人之官人,犹匠之用木也
取其所长,弃其所短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
释义:
圣人任用人才,就像木匠使用木头一样:看重木头的优点,因材施用,而不是纠结于它的短处。
心得感悟:
有谁没有短板?但为何偏要盯着一个人不擅长的地方不放?
木匠不责斧不快,只问这块木头能否成梁、为椽;而世事多偏偏相反,把人当工具,却苛求面面俱到。
许多错失,恰恰源于“放不下别人的短”,更放不下自己对“完人”的幻想。
是贤明,还是心胸;是识才,还是任性,其分野往往只在一句:你是否愿意“因材而用”。
世间所谓的“用错人”,是否先问一句:你是否用了“错的方法”?
好的管理者不纠结“人是否完美”,而是善于发现谁在哪个位置能最发光。
02.
责其所难,则其易者不劳而正;
补其所短,则其长者不劝而遂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汉纪二十》
释义:
若从严要求一个人最难做到的部分,那么容易的部分自会端正;若能弥补其短板,那么他的优点无需激励也能自然发挥。
心得感悟:
习惯从“强项”入手激励人,却忽略了软肋常常才是决定上限的关键。
一个人再有才华,若心性不稳,欲望难控,便如舟有帆无舵,终归漂荡;一处漏洞,能使满盘棋局溃败。
“责其难”与“补其短”,说的是精准出手,不纵不苛。真正的领导力,不是动辄点赞,也不是一味苛责,而是一种“识痛点而不伤人”的能力。
一个人的“好”,需要容纳,也需要雕刻。而容纳,是看见;雕刻,是愿意等。
03.
强人之所不能,事必不立;
禁人之所必犯,法必不得矣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五十八》
释义:
若勉强人们做自己做不到的事,这事就不会成功;若禁令违背常情、强人所难,那么法律也难以推行。
心得感悟:
一个规定是否有效,不在于写得多严,而在于人是否愿意守。管得过细,禁得过死,反而激起逆反;强人所不能,终究事与愿违。
最具穿透力的制度,是懂得“让人自愿”的制度;最难推行的法令,是“脱离人性”的禁令。
人情,常被误解为软弱,其实是一种“识势”的智慧。道理再正确,不落地,就是空话;制度再严密,不通情,就是枷锁。
人是有温度的生物,管理人、改变人,不能靠蛮力,而应靠顺势。正所谓:水利万物而不争,润而不压,化而不伤。
04.
忧先于事,故能无忧;
事至而忧,无救于事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五十三》
释义:
忧患意识若先于事情发生,就能未雨绸缪而无后患;若等到事情发生才焦急应对,就难以挽回。
心得感悟:
忧,不是患得患失的心慌,而是对局势未动先思的冷静。事到临头再思虑,是被局势拖着走;事前细想一步,便是自己驾驭局势。
很多人自诩“豁达”,其实是懒于思考;很多看似“随遇而安”,却只是“毫无准备”。
世上哪有真正无忧的人?不过是那些曾在风起之前,就早已补缀篱笆、清点家底的人。
能预见风雨的人,不必躲雨;能在局未成时识出祸患的人,才能始终走在风口浪尖上。
看似“忧”,其实是修;忧得深,便看得远。
05.
博览兼听,谋及疏贱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汉纪二十三》
释义:
广泛阅读,多方听取意见,连地位低微的人也纳入决策商议中。
心得感悟:
权力高了,听见的声音容易变得单一;地位高了,身边的人容易只说你爱听的。
一个人真正的坍塌,往往不是从做错开始,而是从“只听顺耳话”开始。
兼听,意味着耐烦、包容、不设门槛地倾听;谋及疏贱,代表一种放下身段的格局。
最贵的意见,有时藏在最卑微的角落。
那句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不是虚言,只是太多人未肯低头向“局外人”请教而已。
谋事在人,用心在人。真正的强者,不是独断的人,而是能让不同声音并存于一室,却不乱其局的人。
【结语】
或言用人之道,或谈管理之术,或论忧患之心,或及识听之度,虽皆古语,却并非遥远。
在纷扰现实中,有多少局败于“偏听”、毁于“强求”、落于“未虑”,又有多少人,于细节中早已埋下结局的种子。
与君共勉。
#国学#国学经典#经典诗歌#名人名言
·End·点个关注
图片
再走吧
别忘了点分享、收藏、在看、点赞哦!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